【征文】我眼中的镇雄:山乡巨变,心之所系!
记忆里的镇雄,是沉重的。连绵的群山曾是阻隔希望的屏障,“地无三里平”的喟叹里,藏着多少为生计奔波的艰辛。老屋的炊烟袅袅,常伴着对雨天的忧虑,泥泞的小路困住了脚步,也似乎困住了远方。那时的目光,望向山外,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与迷茫。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变化的种子悄然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土生长。
路,是流淌的血脉。 曾经“行路难”的叹息,被一条条盘山公路、通村硬化路所取代。它们如坚韧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乌蒙山的脊梁,将散落在深谷山坳的村落串联起来。路通了,山门开了!我看到载满农产品的货车欢快地驶向山外,看到求学归来的学子脸上少了风尘仆仆的疲惫,看到山里的老人第一次坐上便捷的班车去赶集,那舒展的皱纹里,盛满了对便捷生活的满足。这四通八达的路网,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希望与机遇的延伸,它让镇雄的心跳,终于与时代同频共振。
学,是点亮未来的灯。 记忆中学校斑驳的墙壁、昏暗的教室,已被崭新的教学楼、明亮的窗棂所替代。校园里回荡的不仅是琅琅书声,更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带来的新奇与活力。我看到“班班通”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同步看到世界的精彩,看到乡村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更足的底气和热忱。知识的光,正以前所未有的亮度,穿透山岚,照亮一张张稚嫩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教育设施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充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基,正在这里被一寸寸夯实。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镇雄未来最璀璨的星辰。
业,是扎根大地的希望。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但土地上生长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作物。我看到一个个扶贫车间在乡镇落地生根,缝纫机的哒哒声、竹编的沙沙声,奏响了家门口就业的幸福乐章。妇女们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新图景,男人们不必再远走他乡,也能撑起一个家的脊梁。特色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如雨后春笋,乌蒙深处的天麻、竹笋、腊肉,正带着大山的馈赠和乡亲们的汗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产业兴,则百姓富。这份扎根乡土、蓬勃生长的产业活力,是镇雄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水,是重焕的生机。 赤水河(镇雄段)的变迁,是我眼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曾几何时,关于它的记忆或许并不全然美好。而如今,“一河清水出镇雄”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河岸整洁了,水质清澈了,曾经被忽视的生态价值被重新审视和守护。这份对绿水青山的珍视,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是镇雄发展理念的升华,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
人,是永恒的主角。 行走在镇雄的街巷村落,最打动我的,是乡亲们精神面貌的变化。那曾经被生活重担压得有些佝偻的脊梁,似乎挺直了许多;那曾经带着些许愁苦的眼神,如今更多地闪烁着对未来的笃定和勤劳致富的干劲。邻里间的谈笑多了,广场上的舞步欢快了,那份属于大山的淳朴坚韧依旧在,但更多了一份拥抱变化的从容与自信。这份精气神的提升,是镇雄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我眼中的镇雄,不再是那个被群山禁锢、在贫困中挣扎的边陲小城。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一场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山乡巨变。这变化,写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写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写在扶贫车间的忙碌中,写在清澈的河水中,更写在每一个镇雄人充满希望的眼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