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这所乡镇中学是如何从倒数到县内名校的?来看看它的逆袭之路→
来源:昭通发布
原标题:从倒数到县内名校,昭通这所学校是如何逆袭的?
“这次月考,数据分析要找准问题,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必须精准提炼,下次月考我要看到成效。”高二年级主任的汇报声刚落,镇雄县芒部中学党委书记谭开科的视线便落在物理组成绩分析表上,眉头微蹙,眼中却透着一如既往的坚定。这份坚毅,瞬间让人想起16年前他初到芒部中学时的情景——面对荒芜的校园、挑水喝的老师、全县倒数第一的教学成绩,他正是抡起了“改革”这把铁锤,硬生生砸开了困局。
从挑水喝到挑灯战
一场教育改革的“破冰行动”
芒部中学的崛起,犹如赤脚踏过荆棘与顽石,需要恒久的毅力。2009年2月,谭开科调任芒部中学校长。他是一个善谋、实干,有着教育智慧和战略眼光的校长。
谭开科回忆起初来学校时的窘境:老师们需要到对面的山上挑水喝,来回1个多小时;电路老化,经常断电;旱厕臭气熏天……在他心里,水源问题和生源问题一样刻不容缓。他带着教职工踩着溜滑的桐油凌上山寻找水源,引山泉水入校,解决了困扰师生多年的吃水难问题,又马不停蹄地解决用电、如厕、住宿等生活问题。“只有把水电、住宿问题解决,改善教学设施,优化生活环境,老师们才能安心教书。”他说。
他着眼于“中小学一盘棋”,用铁腕与温情打破“舒适区”的治校哲学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中得到充分体现。“小学老师踩红线者调离岗位,初中老师连续两年教学成绩倒数第一者调往小学!”谭开科推行的教学改革近乎残酷,却直击痛点。他深知,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大山深处的孩子等不起。
通过梳理与谭开科的对话,可以看出,2009—2011年是芒部中学转校风、扭教风、树学风的关键时期。其间,谭开科提出“奉献善教、科研伴行、班风至上、课堂有效”的发展思想,在探索中不断实践,为学校找到了“合脚的鞋”——适合芒部中学的教学模式。
在谭开科的记忆深处,芒部中学艰难起步的场景依然清晰。2009—2011年,谭开科白天在工地奔忙劳作,夜晚研究管理工作。凌晨两三时,办公室常亮着灯,他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管理制度。面对反对声,他硬气回应:“只要坐得端、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忌惮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让芒部中学早日走上正轨。短短2年间,伴随一系列铁腕整改,芒部中学教师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观念扎根人心。
集体备课的“芒部速度”
随着学校的发展,围绕打造县内一流、市内知名完全中学的目标,芒部中学以制度执行力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管理的法治化与精细化。
为了迅速扭转教学成绩低劣的现状,他要求月考当天完成试卷批改与质量分析。2019年,构建芒部中学课堂模式——精神状态模式、课堂纪律模式、新课模式、复习课模式、小专题模式、习题课模式。2020年,引入“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强调“讲、练、赛、考、思”有效课堂关键要素,增加精准的50天增分策略,进一步把握高考脉搏。一步一个脚印,一套完整成熟的芒部中学教研体系逐步形成。
在芒部中学,月考后,阅卷室总有一道不变的风景:深夜,后勤人员送来泡面,班子成员陪教师改卷,直至试卷批改与质量分析结束。“要求学校教师做到的,我必须先做到。”谭开科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让芒部中学的教学质量从全县垫底跃升至昭通市前列。
校内建筑皆以寓意深刻的名称命名:馨怡楼、毓秀楼、求实楼、弘毅楼、知行楼、尚俭楼等。这些名字,体现了谭开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也寄托着他对学生的期许。
从28亩到462亩
一砖一瓦的“工匠精神”
2009年,芒部中学占地面积仅28亩。2025年,校园占地面积已增至462亩。芒部中学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历程,就是一部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历史——从蓝图描绘到规划设计,从资金筹集到建设施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开拓者谭开科及其实干团队的心血与汗水。整个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均由团队自主规划、设计、筹资、实施,在精打细算中逐步完善。2024年,校园绿化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水体面积达1.43万平方米。谭开科心中那把铁锤,一锤一锤凿就了今日的山水诗画、满园绿意。
蹲点采访期间,校门口的那座石桥是我们的必经之地。此桥建于2022年,长宽各9.9米、高1.9米,谭开科称其为“鸿鹄桥”。他希望芒部中学的学生跨桥而过,如鲤鱼跃龙门,怀鸿鹄之志翱翔蓝天。
漫步校园,湖水碧绿,映衬着远处的山峦,眼界豁然开朗。2023年,谭开科带领团队躬身实干:规划设计、组织施工,耗资97万元,将一个建筑垃圾场改造为9850平方米的文昌湖,寄予学生考上“985”名校。这些景观背后,凝聚着谭开科规划、筹资、设计的匠心。他在打造芒部中学,也在构筑他的理想。每一处细小的地方,每一项不起眼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浸透着他一心扑在办学上的心血,也藏着他对教育的美好憧憬。
2024年8月,谭开科担任芒部中学党委书记。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校的部分教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在芒部中学工作的16年间,他获得多项殊荣,并入选“兴昭人才支持计划”。在讲述以“铸品明智、讷言敏行”为校训的办学体系时,他说:“铸品明智,就是要像工匠一样精雕细琢,锤炼学生成人、成才。”
谭开科的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凝练成“12345”发展方略:以教育教学质量为1个中心,以班级建设与有效课堂为2个关键,以精细化、法治化、特色化为3大战略,以理念、管理、模式、方法为4个创新,以思想作风、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品牌文化为5个建设。
这是他的发展思路,也是芒部中学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的实践。在此体系下,学校多年高考创造了“低进高出”的奇迹。
教育的力量
足以让顽石开花
校园绿树成荫,杜鹃花怒放。我不断自问:“是谁,为芒部中学种出这一路繁花?”
鸿鹄之志,山海可平。“做教育最大的幸福,就是目送一批批孩子成人、成才。为此,我乐此不疲、矢志不渝。”从一所普通初中,到二级一等完全中学,再到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谭开科将全部心血、汗水、激情与智慧熔铸进芒部中学。这所学校,如同他亲手抚育长大的孩子,历经了从弱小到强盛的蝶变。
蹲点采访的最后一天,夕阳将“鸿鹄桥”染成金色。谭开科站在桥头,望着匆匆而过的学生身影,轻声说:“我希望他们一生,都具有遇水架桥破万难的勇气。”这座桥,恰如他16年征程的缩影——从挑水喝的困境,到“985”文昌湖的开阔。他用铁锤般的毅力,在乌蒙山深处凿出了一条乡村教育的光明之路。
记者手记:
镇雄县芒部中学的成功经验,不是简单的“逆袭”,而是一个领军人带领团队,以信念与行动写就的“史诗”。其治校智慧,既有“破釜沉舟”的果决,也有“春风化雨”的温情。芒部中学的崛起,印证了一个真理:教育的力量,足以让顽石开花,助鸿鹄飞越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