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眼中镇雄的红色遗址——场坝巴溜贺龙指挥部旧址!
“我是镇雄人我是镇雄人,履历里写满了大雄古邦……”这是歌曲《我是镇雄人》中的高潮唱段。一句“大雄古邦”生动诠释了镇雄的历史悠久与深厚文脉,我眼中的镇雄值得大书特书的首推镇雄场坝巴溜村的红色革命遗址——巴溜村贺龙指挥部。
记得那是镇雄的梅雨时节,云霭烟岚,和风细雨,我和朋友满怀着激动和钦佩的心情,驱车去瞻仰巴溜贺龙指挥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眼前的贺龙指挥部朴实幽静,毗邻青山,指挥部是土木结构的草房,从高处俯瞰呈秃宝盖“冖”形状,旁有一块巍峨且龟裂的石碑,上书有七个笔力苍劲的红色大字——贺龙指挥部旧址。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房檐晶亮的檐溜儿“啪嗒”砸在地面上,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历史回响。推开朱红色的屋门,一阵肃穆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的陈设按照原有面貌摆放,墙上贺龙的黑白照片英气逼人,目光灼灼,那绺浓密的胡须格外醒目,难怪当地百姓亲切的称他为“毛胡子老者”。图文并茂的哲庄坝战斗遗址墙贴及贺龙战前动员图似在无声诉说着贺龙“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神来之笔和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镇雄的那段峥嵘历史,陈旧发黄的军用水壶和马鞍、锈迹斑斑的马灯、枪套,附着岁月风尘的石磨、火炉和斗笠,无不向我们深情叙述着一代元帅的戎马生涯和浴血奋战。
漫步于指挥部院内,宣传栏上的“鸡汤银镯情”的故事赫然入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贺龙的妻子蹇先任带着二女儿贺捷生随军住在三合头指挥部,由于长途跋涉,食不果腹,蹇先任奶水不足,只能用开水和着包谷炒面喂贺捷生,贺捷生吞不下去,呛得直哭。淳朴善良的鲁大嫂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当即决定把家里仅有的打油称盐的母鸡宰了,熬汤给瘦骨嶙峋的贺捷生补身子。深受感动的蹇先任翻出仅有的一银元给鲁大嫂,以示感谢,何况红军有纪律,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一片赤子之心的鲁大嫂坚辞不受,正在两人相互推让时,蹇先任瞥见小捷生左手上的银镯,那是她和贺龙结婚时,母亲给她的传家宝,弥足珍贵。蹇先任麻利摘下银镯,温柔的给鲁大嫂戴上,说道:“鲁大嫂,我从你身上,已经感受到了镇雄山区人民对红军的一片真情。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就留下做个念想吧。”鲁大嫂盛情难却,无奈只得答应。这是乌蒙回旋战期间军民团结友爱、鱼水情深的生动注脚。
1936年春,贺龙正是在三合头指挥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指挥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省赫章县哲庄坝设伏,击败国民党中央军第十三师,击毙击伤敌人120名,俘敌200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此战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新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奇迹,至此红军二、六军团一路南进,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围追堵截的敌军甩在镇雄、毕节一带,达到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旧址对研究红二、六军团长征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镇雄这片千年热土上不仅有“鸡腰子煮海带”的美食,也有罗坎柑子的甜蜜;不仅有彝族火把节的载歌载舞,也有苗族花山节的芦笙悠扬;不仅有镇雄南部新区的高速发展,也有新农村和谐静谧的田园牧歌。这段动人心魄的厚重历史更是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城深沉的红色烙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迎难而上、艰苦卓绝、忧国爱民的红色革命精神,从中汲取优秀元素赋能时代和个人发展,我们每个镇雄人都责无旁贷。